铁打的宝庆府——太平天国石达开宝庆攻坚战始末

0

宝庆战役是石达开西征后第一次重大军事失利,自1859年5月底拉开帷幕,太平军在对宝庆攻坚的同时,更与城外援军展开了激烈的拒援战。宝庆攻守的关键则在于资江,核心是争夺资江控制权,宝庆府仅仅依靠城墙不足以守,必须控制城外宽阔的资江江面,才能避免围城的局面。但围城既已形成,守城和外援湘军将如何化解?

插图选自洛平所著《太平天国》,绘画:陈丹旭

以7月中旬李续宜统率的第二批湖北援军一万二千人到达宝庆战场为分界,可将会战分为两个阶段。

插图选自《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太平军上校呤唎(Lin-Le)著

第一阶段中,太平军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虽然清方史料多讳败扬胜,但官文在6月中旬的奏折中称“数月内屡挫贼锋,而贼势曾不稍弱”,“屡挫贼锋”是否属实姑且不论,“贼势不曾稍弱”却不会是对太平军的溢美。同一奏折又称“湖南各军,皆百战之余,尚不能决其必胜”,并要求敕令曾国藩五十日内赶到四川布防,可见对取得会战的胜利缺乏信心。

宝庆战役作战图

太平军到达宝庆之初,左宗棠等即令坚壁清野,将宝庆城外的的民房街市庙宇全部焚毁,以使太平军不能以之作为进攻的屏障与掩护。

邵阳两千多年来的名称沿革:从“昭陵”,“昭阳”,“邵州”,“宝庆”到现在的“邵阳”

由于宝庆府地势比较险要,石达开仿效湘军围困九江战术,围而不打,欲令守城湘军自溃。1859年5月,王石达开率部众环城展开,从三面包围宝庆,石达开与宰辅张遂谋为南路大军,赖裕新率西路大军,傅忠信率东路大军,对宝庆形成合围之势。各部都据险要的地形,控制城北及东北路交通线,构建营垒,挖掘壕沟,布置木栅、陷阱,将宝庆城围得似铁桶一般。

邵阳市古城墙遗址,临资江渡口,为古时进城必经要塞

这样围攻宝庆已有两个多月,安营扎寨连营一百余里,每日将士伙食粮米数就达120000斤,需弹药数千斤,又无粮草后续的支援,后勤保障成了太平军非常大的问题。石达开这种不建立根据地四处出击的打法属于“流寇”,战略方向也不甚明确,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江北的渡口码头,照古样重建了渡口牌楼。江面平均宽800米到1000米,易守难攻

6月下旬,清帝下旨令曾国藩移师夔门,而官文与胡林翼会奏力陈必须“并两楚之力先除西南之患,庶可专力东征,无瞻前顾后之忧”。湖南并不属于“西南”,奏章中的“西南”指的只能是四川,他们已经在以石达开突入四川为前提进行下一步的战略规划了。由此可见,截至6月下旬,太平军对宝庆的威胁非但未曾减轻,还有愈加严重的趋势。

湘军将领刘长佑

正面记载方面,据当时一位参战的湘军将领回忆,他在宝庆城下与太平军大小八十多次战斗中,败者六十有余。其中太平军在7月上旬向城东何绍彩部援军出击,取得“洪大捷”,给湘军以沉重打击,大大振奋了士气。之后太平军一直针对援军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以遏制援军的进逼。

宝庆府古城墙路面

刘长佑曾欲从东北方逼近太平军营盘,但这一动向立即被石达开察觉,太平军随即在东北方加筑营垒,同时出兵向西北方迂回包抄刘长佑的后路,使其不能造成近一步的威胁。由是直到7月中旬,太平军在宝庆城外的战斗中仍然兵势甚强,占据着主动。

然而,尽管拒援战成效显著,攻城战却并不顺利。一个半月的战斗中,太平军始终未能实现攻破宝庆的目标。援军越聚越多,特别是李续宜率领的万余湖北援军的到达,不仅刺激了城外各军的士气,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兵力的对比,清军人数从劣势方变成和太平军旗鼓相当。从此,战局开始向不利于太平军的方向逆转。

宝庆古城墙和资江之间的资江南路

李续宜军到达后,与刘长佑刘岳昭等部清军会合于宝庆东北的半边街一带,以图挫败太平军包抄刘长佑后路的计划。石达开得知后决定主动出击,遂于深夜调动大军逼近清军半边街大营,拂晓时分发动进攻。

湘军水师

双方激战至第三天仍然难分难解,这时,李续宜以部分兵力继续扼守大营,自己率军渡过资水西移,在水师和骑兵队的配合下,突然向太平军最薄弱的北路阵地发动强攻。石达开闻报,急命赖裕新驰援,但为时已晚,太平军营垒数十座,哨卡百余处被清军摧毁。

长满青苔的宝庆府古城墙曾经见证战火沧桑

接着,清军又乘胜扫荡资水西路,太平军大败之余士气严重受挫,西路阵地随之陷落。清方奏报此战共歼敌一万人,考虑到虚报夸大的成份,太平军实际阵亡亦当在数千人,可谓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到7月29日为止,西北两路阵地落入敌手,宝庆合围已完全被突破,城内外文书饷道复通,这标志着宝庆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宝庆古城墙通道连接了过去与未来

此战过后,太平军围困线仅存东南两段,对宝庆已难以构成威胁,而无论兵力、士气、粮饷、武器方面,较于清军皆处于劣势,会战败局已无可挽回。为求保存实力,石达开决定撤入广西休整,开始部署退军。

城墙临江能借助火炮有效控制资江江面

双方休战半个月后,太平军于8月13日再度分作十几路,猛攻李续宜大营。但此战目的显已经不在进攻,只是以进为退而已。14日深夜,太平军即分兵两路南撤,18日,全师转入广西。

太平天国后期军事形势图,石达开败走宝庆入川

宝庆会战战事旷日持久,湘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石达开虽然人多势众,但又没有外援,一时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本来石达开经常采用并擅长的战术是暴风骤雨式的进攻,急行军冲破敌人的阻拦,战术灵活多变,几支部队时分时合,多方牵制,使得敌人疲于奔命,首尾不能相顾,在大范围运动中掌握了战局的主动,而像这样在宝庆府狭小的空间围城,确实是得不偿失。

宝庆古城墙遗址旁的雕塑“打糍粑”

此次战役石达开将八万大军屯集于城下之地,陷入敌军反包围之中,特别与李续宜部交战的失利,完全陷入被动应战,又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处处被动挨打,又没有退守、进援的军事基地,只能背水一战,孤注一掷,惨败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此外,宝庆府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也是守城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铁打的宝庆府”就是由此而来。

宝庆古城墙已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军在宝庆时一路张贴了告宝庆人民的《示谕》,把矛头指向“攘窃神器”、“流毒中华”的清朝统治者,指责他们“豹冠蟒玉,皆为市井邪狯之徒;虎噬狼吞,岂计老幼颠连之苦。”号召人民“无观烽火而逃通,无挈家屋而远徒,无闻谣言而怯怖,无恃强悍而抗违。”申言“势将迅扫妖氛,为五万众生灵吐气;澄清海宇,奠千百世中夏丕基。”这些都是符合民众需求的,因而也获得了部分老百姓的支持。

戴红头巾的太平军

宝庆娄底地区许多农民、船工参加了太平军。刘长佑来到冷水江(时属新化县)的麻溪渡口时,掳抢大量船只,集成浮桥,企图抢渡资水。其时适逢大雨,麻溪、沙塘一带的驾船工人及附近农民,趁刘长佑还没摆好阵势之机,协助石达开乘虚袭击。同时他们还向太平军“接济盐粮,以及进贡投税代马骡马等项。”石达开能围城3个月之久,这也是原因之一。

修葺一新的古城墙门,原始古城池东西长两里,南北宽一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战役中的湘军将领刘长佑、江忠潮是宝庆府新宁人,新宁江忠源是“楚勇”的(湘军前身)创始人,最终形成了一个以江忠源家族、刘长佑、刘坤一等人为主的军事集团,近代舆地学家邹汉勋和其弟邹汉章是隆回罗洪人(清属新化县),1854年随江忠源一起战死南昌。

刘长佑简介

此次战役大部分湘军战士都是本土作战,在家乡的土地上为保卫家园而战,战斗力和士气理应优于太平军,最后拼死取胜也就不足为奇了。

湘军来源简介

宝庆府新宁江忠源是湖南第一支以团练形式自办的地主武装,其创办“楚勇”并出省作战,可谓湘军起源。该支军队后加入刘长佑和刘坤一等优秀湘军将领。

湘军士兵照片,前胸绣有“某”勇

但“湘军”一词最早指由湘乡王錱与罗泽南创办的团练乡勇,后由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湖南人发扬光大,把湖南军队统称为湘军。当时除了湘勇,还有楚勇(也称“新宁勇”)、浏勇(浏阳)、平勇(平江)、镇勇(镇筸,现凤凰县)等各类称号。

曾国藩庆贺太平宴

曾国藩是双峰县荷叶镇人,主要干将罗泽南是双峰石牛乡人,刘蓉是娄星区茶园镇人,李续宾、李续宜兄弟是涟源市荷塘镇古楼人,刘岳昭、刘腾鸿、刘腾鹤兄弟是涟源市杨家滩镇人。这些地方清朝均属于湘乡县。湘军组建后,很快成为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一支主要地主武装。

Loading

Leave a Reply